漢闕
漢闕是漢代的一種紀念性建筑,有石質(zhì)“漢書”之稱,是我國古代建筑的“活化石”。
漢代石闕,是我國現(xiàn)存的時代最早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,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,堪稱國寶級文物。
漢代成對地建在城門或建筑群大門外表示威儀等第的建筑物。因左右分列,中間形成缺口,故稱闕(古代“闕”、“缺”通用)。它的雛型是古代墻門豁口兩側的崗樓,在人們能夠建造大型門屋后,便演變成門外側的威儀性建筑,防御功能逐漸減弱。文獻記載西周時已有闕,現(xiàn)存最早的遺物是漢代的,是了解漢代建筑的珍貴資料。現(xiàn)存漢闕中,河南登封縣太室闕、少室闕、啟母闕,山東濟寧市嘉祥武氏闕,四川渠縣馮煥闕、沈府君闕,四川綿陽市平陽府君闕,四川雅安縣高頤闕,重慶忠縣烏楊闕、丁房闕,無銘闕,其中烏楊闕是保存最好的漢闕,現(xiàn)存于國家級博物館-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,為首鎮(zhèn)館之寶。漢闕根據(jù)材料不同分為石闕和磚闕,據(jù)說曾經(jīng)有夯土造闕,現(xiàn)存難辨了。
漢代是建闕的盛期,都城、宮殿、陵墓、祠廟、衙署、貴邸以及有一定地位的官民的墓地,都可按一定等級建闕。西漢長安城未央宮的東闕、北闕,建章宮的鳳闕、 圓闕,是歷史上著名的大闕。 傳說鳳闕高20余丈。這些巨闕除鳳闕尚有夯土殘址外,都已堙滅,現(xiàn)存的只是一些東漢或西晉的小型石造祠闕和墓闕,最高者不過6米。